倫敦大學學院和華威大學天文學家的一項新研究表明,衰老的恆星可能正在摧毀距離它們最近的軌道的巨行星。
當像太陽這樣的恆星耗盡氫燃料時,它們將開始冷卻並膨脹。並成為我們太陽的一顆紅巨星 這個令人難以置信的階段估計會在大約五十億年後發生。
研究發表在期刊上 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每月通知近50萬顆剛剛進入演化階段的恆星已被分析。這個“主序列後面”
尋找圍繞演化恆星的行星
該團隊已識別出 130 顆行星和可能的行星。這顆恆星(仍有待證實)緊密圍繞這些非常古老的恆星運行。其中包括33顆以前從未被發現的新行星。
他們發現,這樣的行星在已經膨脹和冷卻到足以被歸類為紅巨星(即主序帶之後演化的下一個行星)的恆星周圍要少得多。這種模式表明,其中許多行星可能已經被摧毀。
行星毀滅的證據
主要作者愛德華·布萊恩特博士(倫敦大學學院和華威大學的野鴨空間科學實驗室)解釋道:“這是強有力的證據,表明當恆星按照其主要序列演化時,它們會導致行星螺旋向它們飛去並迅速被摧毀。這一直是爭論和理論的話題。但現在我們可以直接、可測量地看到這對居住恆星規模的影響。”
“我們預計會看到這種影響。但我們仍然感到驚訝的是,這些恆星似乎如此有效地吞噬了附近的行星。”
根據布萊恩特博士的說法,破壞是通過稱為潮汐相互作用的強大引力戰發生的。隨著恆星的成長和膨脹,這些力量將變得更加強烈。 “就像月球拉動地球海洋產生潮汐一樣。行星拉動恆星,”他說。這些相互作用減慢了行星的速度並導致其軌道縮小。使其向內螺旋,直到坍縮或落入恆星。
這對太陽系意味著什麼?
合著者文森特·範·艾倫博士(倫敦大學學院野鴨空間科學實驗室)補充了這一觀點:“幾十億年後,我們的太陽將膨脹並成為一顆紅巨星。當這種情況發生時,太陽系中的行星還會繼續有生命嗎?我們發現,在某些情況下,行星並不是那樣的。”
“地球肯定比我們研究中的巨行星更安全。它距離恆星非常近,但我們只關注後主序列的第一部分。那隻是最初的一兩百萬年。恆星仍然有很多演化過程。”
“與我們研究中缺失的巨行星不同,地球本身可能逃脫太陽的紅巨星階段。但地球上的生命可能無法生存。”
該團隊使用了來自美國宇航局凌日系外行星勘測衛星(TESS)的數據進行研究。他們使用一種算法來識別小幅下跌。行星經過其恆星前方時產生的恆星光。他們感興趣的是軌道短的巨型行星(例如,繞恆星運行不超過 12 天)。
研究人員從 15,000 多個可能的信號開始,使用嚴格的驗證來消除誤報。最終將名單縮小到 130 個已確認或可能存在的行星。其中,48 個是已知的,49 個是等待確認的已知候選者,33 個是全新發現的。
老恆星周圍的小行星
研究人員發現,進一步演化的恆星不太可能成為附近巨行星的家園。總體出生率為0.28%,年輕的後主序恆星的出生率更高(0.35%),與主序恆星相當。被歸類為紅巨星的進化程度最高的恆星顯著減少至 0.11%(對於本次分析(不包括已確定的 130 顆最小行星中的 12 顆)
使用 TESS 數據,天文學家可以估計行星的大小(半徑)。為了確認這些物體是否確實是行星、低質量恆星或褐矮星(永遠不會引發核聚變的“失敗恆星”),必須確定這些物體的質量。
這是通過測量行星引力引起的主恆星運動的微小變化來完成的。這些“恆星擺動”使科學家能夠推斷出行星的質量。
布萊恩特博士補充道:“一旦我們掌握了這些行星質量,它將幫助我們準確理解是什麼導致這些行星螺旋上升並被摧毀。”
該研究得到了英國科學技術設施委員會(STFC)的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