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與人性化設計的界線
隨著人工智慧技術逐漸滲透至室內設計領域,設計師開始思考:機器是否能真正理解「美感」與「情感」?紐約設計公司 More Wow 創辦人、前 LG 電子 AI 產品主管 Russell Goldman 表示:「缺乏人類設計師的參與,空間可能變得毫無靈魂。演算法能帶來結構上的一致性,卻難以展現個人風格與情感共鳴。優秀的設計不只是實用,更應該打動人心,反映居住者的個性。」
在將 AI 融入工作流程時,設計師們究竟該擁抱什麼、避開什麼?以下是業界專家的實用建議。
利用 AI 快速視覺化設計概念
AI 在幫助客戶視覺化概念方面表現突出。某位設計師分享經驗指出,當她在進行廚房翻新提案時,建議保留中島的石材,但將周圍的磁磚檯面更換為帶銅色紋理的皂石。然而,客戶對此猶豫不決。於是,她運用 ChatGPT 根據現場照片快速生成模擬圖。雖然不是最精細的渲染,但已足以讓客戶理解設計構想並產生信心。
同樣的方式,她也用於展示窗簾設計。在設計中,視覺效果常是說服的關鍵,一張圖勝過千言萬語。
此外,專案管理也是 AI 大展身手的場域。她使用一款名為 Motion 的 AI 排程工具,輸入各項任務與截止期限後,系統會自動安排每日行程,即使漏掉某個任務,也能即時重整整個排程,讓進度不偏離目標。「它就像我無聲的工作助手,已成為我日常不可或缺的工具。」她說。
自動化後台作業,提高創作專注力
對於日常行政與行銷事務,AI 同樣能發揮高效率。透過 Zapier 或 Motion 等工具,設計師能自動化預約諮詢、寄送前置信件、追蹤發票流程等瑣碎事項,將更多時間留給創作。
至於創意啟發階段,一些設計師也會利用 Midjourney 或 Interior AI 這類平台,從客戶的關鍵字出發,例如「日曬感」、「柔中帶剛」、「歐式復古」,快速生成初步視覺參考,作為頭腦風暴的起點。不過他們強調,這些工具的角色僅為輔助人類視覺,而非取而代之。
設計師挑選油漆色彩的專業祕訣
牆面顏色是室內設計的基礎,會影響傢俱、窗簾乃至整體風格的協調性。選錯顏色,可能導致整體風格失衡,進而面臨重新粉刷或更換裝飾的困擾。三位專業設計師分享了他們選色時屢試不爽的建議。
1. 色塊測試面積要夠大
設計師 Michelle Murphy 提醒,許多人在牆上刷樣本色時,面積太小難以判斷實際效果。她建議至少應刷出 60 公分乘 60 公分的區域,並且在房間不同位置測試,以觀察不同光線下的變化。
2. 考量自然光方向影響
不同房間因朝向不同,自然光照情況也會大不相同。設計師 Williams 指出:「你喜歡的客廳牆色,不代表在臥室也會合適。了解一天中光線如何進入房間,是選色前的關鍵步驟。」
3. 選擇大膽色時,退兩階再考慮
對習慣中性色調的人來說,即使加入一點色彩都可能感到壓力。設計師 Mathews LeRoy 表示:「客戶說想要『大膽』的顏色時,我會先了解他們的定義。很多人其實只想要比平常深一點的藍或綠。這時候,我會建議從原本的『大膽色』中,退兩階嘗試,通常結果更平衡也更討喜。」
4. 留意現有裝飾色彩
重新粉刷時,必須考慮與既有傢俱、地毯、壁紙等元素的搭配。LeRoy 建議可拿出多種油漆品牌的色卡,比對傢俱與裝飾品色調,再依據自然光強度與色彩飽和度選擇相應的顏色深淺,而非強求完全相同。
5. 察覺潛在色調
真正適合牆面的白色、黑色或原色通常都帶有潛在色調。這些潛藏色會根據光線與周圍色彩產生微妙變化,因此在挑選前,務必反覆觀察並與其他顏色搭配測試,避免日後產生視覺衝突。
透過合理運用 AI 與掌握專業技巧,設計師能在效率與美感間取得平衡,創造兼具功能與情感的理想空間。未來的設計,將不只是人與機器的競賽,更是協作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