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茶是一種古老的飲料,因其藥用和抗氧化特性而聞名。它對肥胖和 2 型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有益作用已得到廣泛研究。最近由 FAPESP 資助的研究加深了我們對這種茶湯作用機制的理解。並透露綠茶療法有助於減肥。並顯著改善肥胖大鼠的葡萄糖敏感性和胰島素抵抗。這些結果強調了該飲料作為治療人類肥胖症的輔助手段的潛在相關性。
Rosemari Otton 是巴西聖保羅南克魯塞羅大學健康科學研究跨學科研究生項目的研究負責人。這位致力於綠茶研究超過 15 年的科學家解釋說,她最初的動機來自於對這種飲料可以減肥這一流行觀點背後真相的好奇。她的最新研究發表在雜誌上 生物化學和細胞功能–
研究綠茶對肥胖的影響。研究小組給老鼠餵食高熱量飲食四個星期。它包括脂肪和他們所說的模仿西餐的“自助餐食品”。 “我們提供巧克力、夾心餅乾、牛奶汁、淡奶……換句話說,就是許多人每天吃的食物,”奧頓說。
初始階段後,再用綠茶治療動物 12 週。在此期間,他們繼續吃高熱量的食物。但有些人已經開始接受標準化綠茶提取物,劑量為每公斤體重 500 毫克。通過注射到腹腔(通過軟管)
“這是一種確保它們都得到我們想要研究的確切數量的方法。例如,如果我們將其放入水中,我們永遠不會真正知道。動物吃了多少?”研究人員說。對於人類來說,這個量相當於每天喝大約3克綠茶,或者說三杯。
然而,研究人員表示,並非所有商業綠茶都符合規定的質量標準。 “速溶茶包並不總能保證化合物的數量或質量。理想的消費方式是使用標準化的綠茶提取物。與配製藥房中的提取物相同。這是一種使用植物的濃縮方法。可以保證其中含有類黃酮。這些是綠茶植物中存在的健康化合物,”Otto 指出。
本研究中的一個方法學差異是受控的室溫。整個實驗過程中動物均保持在中性溫度環境(28°C)中。動物設施的平均溫度一般維持在22°C,這代表小鼠出現慢性感冒症狀。
“過度寒冷會觸發動物體內的補償機制。因此,它們會消耗更多的能量來保持溫暖。這可能會掩蓋任何物質的真實作用,”研究人員解釋道。 “如果動物處於較涼爽的環境中,由於寒冷而刺激能量消耗,茶的效果會增強。但通過保持中性溫度,我們因此能夠以‘乾淨’的方式看到綠茶的效果,而不受環境的干擾,”她解釋道。
一項早期研究發表於 2022 年 8 月 歐洲營養雜誌 研究發現,用綠茶治療的肥胖老鼠體重減輕了 30%。 “如果一個人體重減輕了 5% 到 10%,那就很多了,所以對動物的影響非常重要,”教授說。
肌肉效果
最新研究的另一個亮點是肌肉形態的保存。肥胖通常會導致肌纖維直徑減小。但綠茶可以幫助防止肌肉萎縮。 “評估肌肉功能的一種方法是觀察纖維的直徑。如果它增加,我們就會有更多的肌肉成分運動。綠茶可以保持這個直徑。這已被證明有助於保護肌肉免受肥胖的有害影響,”奧頓解釋道。
除了形態信息之外,研究人員還評估了參與葡萄糖代謝的基因的表達。綠茶處理可增加 裡面– 稅務部1– 臀肌 4– 香港1和 皮3k – 對於肌肉中葡萄糖的攝取和使用很重要的基因。葡萄糖代謝所需的乳酸脫氫酶(LDH)的活性也得到恢復。
奧頓表示,有證據表明綠茶不會影響瘦動物的體重。有人建議綠茶專門針對體內多餘的脂肪發揮作用。 “它會導致肥胖動物減肥,但使瘦動物保持平衡體重。這表明茶似乎需要一個營養過剩的環境才能發揮作用。這支持了它直接作用於脂肪細胞的假設。”
該團隊研究的另一個方面是分離化合物的作用。 “綠茶是一種複雜的基質,含有數十種生物活性化合物。我們試圖分離這些化合物並一一研究它們的作用。但所有提取物總是更有效。化合物之間存在相互作用,我們無法單獨複製,”她說。
科學家表示,解釋綠茶影響肥胖機制的一個假設涉及脂聯素,脂聯素是一種由脂肪細胞產生的蛋白質,具有調節炎症和調節新陳代謝的功能。 “我們對老鼠進行了一項研究。脂聯素敲除意味著它們無法產生脂聯素。而綠茶對這些動物沒有影響。這表明脂聯素是茶作用機制中的關鍵角色,”她評論道。
現實生活的影響
儘管小鼠研究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結果,但奧頓指出,綠茶對人類安全有效的劑量尚未確定。這主要是由於提取物的可變性以及每個人的行為不同這一事實。 “理想的是持續飲用。正如我們在亞洲國家看到的那樣,例如在日本,人們每天、一生都喝綠茶。並且肥胖率較低。但這與喝茶五個月並期待神奇的減肥效果不同,”她若有所思地說。
研究人員認為,自然且容易獲得的治療方法應該有助於對抗肥胖。特別是作為通常有副作用的昂貴藥物的替代品。 “我們的想法是擁有安全、天然、有效和高質量的化合物。” 茶樹 工廠提供了這種我們仍在研究所有涉及的化合物。但毫無疑問,綠茶這種富含類黃酮的植物基質,具有重要的治療潛力。 ”
研究人員強調,科學總是試圖為問題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 “我們在動物身上看到的情況並不總是能在人類身上複製。但如果我們想讓這種翻譯成為現實,我們就必須考慮所有細節,例如環境溫度。這些預防措施提高了我們數據的準確性。我們距離所有答案還很遠。但我們越來越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