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通過冷卻流經其表面的空氣來應對全球變暖。但這種自然保護能持續多久呢?奧地利科學技術研究所 (ISTA) 佩利奇奧蒂小組的研究人員重新審視了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大量冰川數據。他們的研究最近發表在 自然氣候變化它表明冰川可能在未來十年內達到最大冷卻能力,此後近地表溫度將迅速上升。世界各地冰原加速融化
Thomas Shaw 清楚地記得 2022 年 8 月的一個夏日。 ISTA Francesca Pellicciotti 實驗室的一名博士後研究員身處瑞士阿爾卑斯山高處,天空晴朗,氣溫為 17 攝氏度,舒適宜人,但他卻站在海拔 2,600 多米的 Corbassière 冰川頂部,進行測量以評估冰川的狀況。
儘管全球氣溫持續上升,但許多冰川表面似乎正在緩慢變暖。有些,比如巨大的喜馬拉雅冰川,它還會送出涼爽的空氣順著斜坡流下來。冷卻下面的山谷 這種自然冷卻似乎是靈活性的標誌。但科學家表示這只是暫時的。
Shaw的新研究表明,冰川降溫反應將在2030年代達到頂峰。肖說:“氣候越溫暖,河口冰川和谷底的當地環境就會變得越冷。” “但這種影響將是短暫的,趨勢的變化將在本世紀中葉之前發生。”在那之後,人類驅動的全球變暖造成的融化和破碎預計將加劇。靠近地表的冰川變暖速度更快,收縮速度也更快。
巨大的冰川和冷風
研究世界上最偏遠地區的這些影響並非易事。當現場數據稀疏時尤其如此。當 Pellicciotti 的團隊檢查珠穆朗瑪峰海拔 5000 米氣象站的記錄時,由於缺乏數據,科學家們很難調整氣候模型。他們很驚訝。 “通過對信息的徹底檢查,我們了解到冰川會對夏季溫暖的空氣做出反應。通過加強表面溫度交換,”佩利喬蒂說,巨大的喜馬拉雅冰川冷卻了在重力作用下向下移動的巨大氣團。造成科學家所說的 下降風 世界其他主要冰川也有類似的現象。
科學家們竭盡全力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全球現象,Shaw 設計了一種新的統計模型,即使在數據有限的情況下也能發揮作用。 “我們從研究小組過去和最近的項目中收集數據。與所有已發布的數據進行整合併聯繫其他研究人員。要求他們與我們分享未發布的數據,”肖說。 “利用這個前所未有的數據集,我們重新評估了物理過程,以找到共性。並開發了一個統計框架,使我們能夠看到世界各地冰川冷卻的演變。”
最大冷卻
Shaw 和他的團隊從全球 62 座冰川的 350 個氣象站收集每小時數據,總共 169 次長期夏季測量活動。他們專門檢查了每個站點上方近地表溫度與環境、非冰川溫度的比率。並通過空間和時間來分析它。 “我們將這種溫差稱為‘脫鉤’,因為它似乎與較溫暖的環境溫度形成對比,”肖說。他們發現,平均而言,環境溫度每升高一度,世界各地山區冰川的近地表溫度就會升高 0.83 攝氏度。
他們還檢查了最有可能限制破碎結果的冰川特性,例如冰川下游是否存在碎片。並利用這些信息改進模型。通過創建未來的預測模型,他們表明這種降溫效應將在 2020 年至 2040 年之間達到頂峰,之後冰川質量持續損失導致大規模消退。並扭轉降溫趨勢。 “到那時,冰川的減弱和退化將與持續變暖的大氣‘結合’起來,並決定了它的命運,”肖說。
接受損失並協調未來的行動。
儘管該預測為世界上巨大的水庫描繪了黯淡的未來,但如果目前的趨勢繼續下去,就會產生實際影響。肖說:“知道冰川自冷卻將持續更長時間可能會給我們更多的時間來優化未來十年的水資源管理計劃。”
然而,該團隊意識到他們無法拯救或恢復世界上的山地冰川。 “我們必須接受由此造成的冰損失,並儘最大努力限制全球變暖的進一步發展。相反,我們使用了低效的地球工程策略,例如人工降雨和冰川覆蓋。這就像在槍傷上貼上昂貴的創可貼。未來幾十年是反思的時候。有效的水資源管理並採取行動改變公眾對人為氣候變化的認識。”研究人員還強調,需要協調一致的全球氣候政策,以大幅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並保護地球上的人類生命免受全球變暖不可預測的影響。 “每個級別都很重要,”肖說,呼應了科學家幾十年來一直強調的一句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