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設計師Joseph Walsh攜全新作品亮相日本世博會
當2025年4月13日大阪世界博覽會東門開放時,首批進入場館的訪客將迎來一座引人注目的雕塑——這是一件高達20英尺、優雅舞動的環形作品,矗立於愛爾蘭館的入口處。
其創作者為來自愛爾蘭的設計師Joseph Walsh,他以充滿動感的木質家具與雕塑聞名,擅長運用蜿蜒曲折的設計語言來呈現獨特的美學。他的工作室位於愛爾蘭南部海岸的金塞爾(Kinsale)附近,占地150英畝,擁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二十多名工藝專家。
這件名為 「Magnus Rinn」 的雕塑,不僅是Walsh首次嘗試將青銅作為創作材料,也是他首次專為戶外空間設計的作品。為了確保雕塑在戶外環境中的耐久性,他進行了長達數年的深入研究,並與工程顧問公司Arup合作,此外還在都柏林與德國斯圖加特的多所大學實驗室進行材料測試。
挑戰與創新:青銅與木材的結合
日本的環境條件極端,特別是地震風險高,使得雕塑的設計需滿足特殊的結構要求。Walsh在創作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在保留其標誌性的輕盈與動感的同時,確保雕塑能夠抵禦當地的氣候與地震影響。
最終,他採用了混合材料的結構設計——雕塑的下半部由青銅鑄造,作為穩定的基座,而上方則是經過特殊處理的層壓橡木,以單一的扭轉方式延展而上。
為了提高木材的耐候性,Walsh和他的團隊採用高壓滅菌技術來強化木材結構,這一靈感源於他造訪義大利汽車設計師Horacio Pagani的工作室時,觀察到碳纖維超跑的製作過程。透過將大氣壓提升至正常值的600%,木材層被牢固地黏合在一起,使其更具強度與耐候性,形成他所謂的「高性能木材」。
細節雕琢:青銅、樹皮與龍鱗的靈感
雕塑的青銅部分由義大利一家鑄造廠負責鑄造,而Walsh本人親自參與了細節的塑形。他在蠟模階段即投入大量時間,反覆調整,直至達到最理想的效果。他形容這一過程為「沉浸於時間與思緒之中的探索」,每一處紋理都反映了當下的直覺與創意。
從不同角度觀看,「Magnus Rinn」的表面紋理可能讓人聯想到樹葉的形態、樹皮的紋理,甚至是神話傳說中的龍鱗。
鍍金設計的靈感
在創作過程中,Walsh曾造訪英國德比郡的查茨沃斯莊園(Chatsworth House),這座莊園是德文郡公爵夫婦的宅邸,也是他的長期客戶之一。
「當時,莊園團隊向我提及,他們的鍍金橡木窗戶自1700年安裝以來,至今仍然保留原貌,只需每90年重新鍍金一次,」Walsh回憶道。
這促使他決定對雕塑的鍍金部分進行耐久性測試,結果顯示這種技術不僅不會生鏽,也不會隨時間產生氧化或銅綠效果。這讓「Magnus Rinn」不僅展現出動態的雕塑美感,更擁有長期穩固的結構與表面質感。
透過這件融合材料與文化的雕塑,Joseph Walsh成功挑戰了創作的極限,為2025年大阪世博會帶來了一件兼具藝術與工藝突破的代表作品。